LED(Light-emitting
Diode),即發光二極管,是一種將電能轉化為光能的半導體電子元件,主要用途為照明和電子顯示屏。LED在醫療美容方面的應用:①發光效率高且環保,可用于醫學方面的普通照明;②LED為點光源、體積小、色溫可在一定范圍調節,因此可替代醫用特殊照明設備,如無影燈、牙科頭燈;③體積小,可選發光波段多,可作為診斷設備的光源;④指向性好、發光波段選擇性多,可用于靶向治療。
紅光是自然界可見光譜中波長為620~760 nm的光線,因引起視網膜的光感為紅色而得名,超過760 nm稱為紅外光。紅光兼有光化學作用和熱作用,對人體組織的穿透性較強,穿透深度可達30 mm,是其他光波所不具備的,可以起到更明顯、更直接的生物效應。
1、促進創面愈合
有研究選取大鼠牙齦成纖維細胞用660 nm、3.5 mW/cm2劑量的LED紅光照射一定時間,以評估細胞活性和體外傷口愈合情況。結果顯示,660 nm LED紅光照射能量在10-20 J/cm2范圍內,活性氧(ROS)產生減少,同時促進血管生成及體內臨時基質的重組,從而加速了大鼠傷口愈合。
線粒體中的細胞色素C氧化酶是光子作用的受體,線粒體在吸收紅光后,可促進ATP的合成,從而促進細胞分裂,使成纖維細胞和肌細胞的生長速度增加5倍。
2、改善色素沉著
有學者采用660 nm LED紅光以7.8 J/cm2的劑量照射黑色素瘤細胞(B16F10)探究紅光對黑色素合成的影響及機制,結果顯示660 nm LED紅光可以抑制B16F10細胞中由α-促黑素細胞激素誘導的酪氨酸酶活性,從而抑制黑色素的合成。
3、減輕炎癥研究
發現635 nm的LED光可以抑制牙齦的成纖維細胞釋放炎癥介質-前列腺環素PGE2,從而減輕牙齦的炎癥反應。
曹妍等在應用高能窄譜紅光照射治療面部脂溢性皮炎療效觀察的實驗中,將48例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治療組,對照組外用5%硫磺霜治療,治療組采用波長為633 nm的紅光照射。其實驗結果發現,對照組有效率只有37.5% ,而紅光治療組高達87.5%,兩組結果有顯著性差異。
該實驗結果表明:
①紅光照射可使肥大的皮脂腺縮小,減少油脂的分泌,抑制糠秕孢子菌等增殖。
②多次紅光照射可以淡化患者面部炎癥導致的色素沉著,使膠原合成增多,從而起到一定的嫩膚作用。
4、促進膠原沉積
研究發現,在經過波長632 nm紅光照射后,大鼠體內線粒體過氧化氫酶的活性明顯增高,新陳代謝水平明顯增高,糖原和蛋白生物合成增加,總膠原濃度明顯升高,從而促進結締組織的穩定性和組織修復過程。
紅光具有光化學效應和熱效應,可以治療和輔助治療多種皮膚相關疾病。主要機理有:提高ATP水平,促進成纖維細胞的增殖,加快膠原纖維的沉積;減少炎癥細胞,促進創面的上皮化,縮小傷口尺寸,促進創面愈合;減少油脂的分泌,抑制糠秕孢子菌等增殖、控制炎癥反應;淡化面部色素沉著,具有嫩膚作用。